获奖项目: 原子尺度上“小分子机器”在固体表面的构筑与物性调控
该项目获得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该成果为原子尺度的“小分子机器”在固体表面的构筑与物性调控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奖人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研究员。
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一部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从“两弹一星”到“嫦娥奔月”,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量子通信技术的新突破,无不体现出由科技进步带来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不断跃升。加强科学技术原始创新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心愿。作为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上运作的科技奖励,陈嘉庚科学奖与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以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为目标,以弘扬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己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促使科技人员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原创成果大量涌现,推动国家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2018年5月30日下午,201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同志、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同志和相关领导同志为获奖人颁奖。中国科学院、中国银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等相关部门领导、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理事会成员和特邀嘉宾出席了颁奖仪式。
陈嘉庚科学奖是以对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励。它的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2003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
2010年,考虑到国际上对青年奖的重视以及我国目前青年奖的设置数量和水平与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状况,为了激励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又新设立了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年龄在40周岁以下)。
数理科学奖(2018年度)
北京大学江颖教授在实验上发现了水分子中氢键的核量子效应,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数理科学奖。
江颖,1982年7月出生于四川乐山,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表面科学研究,重点关注原子尺度上的物性及非平衡超快动力学过程。 【查看更多】
化学科学奖(2018年度)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黄正研究员发展了新型催化剂,为烷烃至烯烃、烷基硅的高效转化以及聚乙烯废塑料的绿色转化提供了科学依据,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化学科学奖。
黄正,1979年生于浙江东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和均相催化研究,在烃类资源高值化和聚乙烯可控降解制备柴油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查看更多】
生命科学奖(2018年度)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员解析了6种与重要疾病药物研发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吴蓓丽,1979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开展基于其结构的药物研发。 【查看更多】
地球科学奖(2018年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孙业乐研究员在大气复合污染研究方面做出了原创性成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地球科学奖。
孙业乐,1979年12月生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研究员。长期从事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来源和生成机制的研究。 【查看更多】
信息技术科学奖(2018年度)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常超研究员提出的超高功率微波窗模型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
常超,1983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太赫兹生物学主题首席科学家、太赫兹主题专家。长期从事高功率微波等离子体、太赫兹生物学研究。 【查看更多】
技术科学奖(2018年度)
南京大学朱嘉教授发明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及其海水淡化装置,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技术科学奖。
朱嘉,1982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微纳结构的太阳能光热转换与水纯化技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