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学奖(1988-2000)
陆道培 教授 医药科学奖
1997年

  陆道培    血液病学专家。1931年9月22日生。1955年同济大学医学院( 现同济医科大学 ) 毕业。1955 年至今,历任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内科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道培是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 含骨髓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的奠基人及开拓者,亦是该项事业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推动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近代临床医学的新领域,是20余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某些遗传性疾病得到根治的最佳手段。陆道培在中国开创了这项事业,使成人白血病病人的长期无病生存率从以前单用化疗的20%左右提高到移植后的 70%-80%。他不仅不断引进吸收国际移植医学领域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并创新若干新的治疗方法,在国内推广。在他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全国目前已有60余家单位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移植1213 例( 统计至1996年7月31日 ),移植效果达国际先进水平。他在内科临床,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卓越贡献,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得到救治,也使他成为目前中国该领域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学术带头人。
  在国际上,陆道培首先创下了以孕妇供骨髓的记录;确定了重建骨髓的最少细胞数;以异基因骨髓移植治愈无丙种球蛋血症;采用静脉滴注胎盘免疫球蛋白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应用胎肝与胎胸腺输注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成功植活经门静脉注射的异基因骨髓,明显减轻了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确定了药物性的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有明显的染色体断裂,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提供了重要而直接的证据。
  在亚洲,陆道培首先解决了骨髓移植过程中可能产生因移植物中脂肪与骨髓颗粒导致肺栓塞的重要障碍,成功进行了异体骨髓移植 ( 同基因 ), 治愈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过 40 余年的不懈努力,建立起亚洲规模最大的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心,已完成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数量占中国一半以上,移植效果居国际先进水平。
  在国内,陆道培首先持久植活异基因骨髓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首先成功进行ABO主要血型不合的骨髓移植;首先针对配型不合进行去T细胞骨髓移植;发现了三种遗传性疾病;80 年代成功地退回未经消毒的进口凝血因子VIII,避免了艾滋病通过血制品在北京及国内的蔓延。另外,在40 年医学生涯中,陆道培还首先在国际上系统地进行了抗凝血酶的动力学和抗凝血酶 III 的研究,推出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抗凝血酶 III 计算公式,颇具实用价值;他独创性地总结出白血病细胞核面积计算公式,并根据细胞核面积变动早期预测药物疗效;应用口服雄黄治疗白血病,并取得了确切疗效;证明大蒜素在体外有抑制巨细胞病毒的作用;采用细胞核原位杂交技术识别异性骨髓移植后受者有核细胞的来源。

一、中国骨髓移植(包括造血细胞移植)的奠基人、不断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

  (1)1962-1963年,他解决了骨髓移植过程中可能产生因移植物中脂肪与骨髓颗粒导致肺栓塞的重要障碍,在国内首先开展骨髓输注和自体骨髓移植,并于1964年在亚洲首先成功进行异体骨髓移植(同基因),治愈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迄今仍存活,与美国另一名患者并列为世界生存期最长者。(2)1981年和1995 年首先在国内成功进行异基因骨髓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已建立起亚洲规模最大的骨髓移植中心和骨髓移植队伍,已完成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数量占中国的55%。目前每年50余例,移植效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第1 次完全缓解患者的长期无病存活率已达82%,而同期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结果为<60%。他所负责的“异基因骨髓移植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在国际上首先确定能重建成人造血的最低细胞数(0.35   108/㎏,这为胎盘脐带血可在成人移植成功提供了依据。(4)创造了安全而成功地以孕妇作骨髓供者的世界记录,为骨髓移植供者的安全性提供了最好的范例。(5)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治愈遗传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由于该例无B淋巴细胞,而第一次移植后排斥,第二次移植方成功,由此在世界上首次直接证明人体 B 淋巴细胞与移植排斥无关。(6)在国际上首先应用并证实,去T细胞自体骨髓与单倍型骨髓按适当比例混合移植,可以使后者形成较长时间嵌合体又不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7)在国际上首先证明,配型不同的异基因骨髓移植可用混合移植胎肝细胞来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并阐明其机理。在1995年San Diego 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会议上,他还首次阐明了上述作用的机理,证明胎肝细胞可以抑制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并可抑制细胞移植抗原mRNA 的表达,该报告被评为大会最佳学术报告。(8)在国际上,首先在实验研究胎盘丙种球蛋白能抑制T淋巴细胞对抗原反应的基础上,证明它对移植物抗宿主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9) 在国际上首次证明,经门静脉注射的异基因造血细胞明显减轻了排斥反应。经包括上述措施的一系列技术突破,骨髓移植后严重的合并症移植物抗宿主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已由原来的40%-50% 降至目前的20%以下。(10) 在国际上首先证明,大蒜粗提物与大蒜主要成分之一的 Diallyl-trisulfide 有抗巨细胞病毒作用。与已知的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后将严重威胁移植病人,巨细胞病毒性间质性肺炎的发病率从原来的17.9%降至目前的2.9%,死亡率由原来的 100% 降至目前的0,疗效明显优于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的报告。首先在国内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RT- PCR),检测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对临床上防止复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此外,他还对移植后高复发风险的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包括输注供者白细胞和输注体外经细胞因子诱导的淋巴细胞,临床上已取得确切效果,有效率达80%,为降低此类患者的复发率开辟了新途径;开展了针对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和其他恶性肿瘤的特殊的免疫细胞治疗,不仅疗效确切,而且若干技术在国际上属首次采用,已成文待发表。他还在中国首先进行多种国内外新药的 I、 、  期临床试验;他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进骨髓移植领域,开展分子生物学配型及植活指标检测等。近年来,他在骨髓移植领域中的工作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8月,经骨髓移植(含干细胞移植) 唯一的亦是最有学术权威的组织--国际移植登记组(IBMTR)指导委员会无记名全票通过,他当选为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指导委员会中中国迄今唯一的一名委员。
二、中国防止艾滋病的立功者,出血与凝血性疾病的奠基人之一
  (1)几乎在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血友病患者中广泛地流行着因输注第 因子而引起艾滋病。80年代初,当各国政府和药厂还不知道或不重视血液制品可以传染艾滋病时,陆道培坚决要求国外公司收回未经消毒的凝血因子 制剂,并提醒我国医药界避免使用可能污染艾滋病病毒的国外大部分血液制品,从而避免了艾滋病通过血友病人在我国广泛蔓延,避免了无法估量的经济与社会损失。而同期香港的血友病病人却有50% 感染上了艾滋病,香港政府为此拨出大宗赔款,日本、美国等亦不例外。(2)在中国发现3种遗传性疾病,其中有中国人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和第   因子缺乏症。(3)推出4种在血液学领域中颇有实用价值的创新的计算公式,其中 2个与凝血有关:凝血酶原活动度、抗凝血酶 算式。他对抗凝血酶 系统地进行了酶促动力学研究。(4) 在国内外首先确定和报告了紫草提取物对静脉炎与血管性紫癜有明显治疗作用,此项成果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三、中国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的先驱者,在白血病的研究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 在国际上首先确定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染色体受损。因此,他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发病原因是造血细胞本身缺陷,而不是免疫等环境因素。这一发现为本病病因提供了重要而直接的证据。他在1980 年与1981年,报告了他所成功地进行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同基因骨髓移植,并复习世界文献后又为这一病理机制提供了证据。1961年他首先在国内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睾丸酮和补肾中药的治疗方案,目前仍在国内普遍应用。(2)在60年代的临床研究中,首先发现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率与合霉素有密切关系,向卫生部崔义田副部长建议停止生产合霉素,并及时撰文报道了其危害,其后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国的发病率有了明显的降低,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3)在国际上首先推出白血病细胞核面积变化算式,以及与汪安琦发表的染色体损伤算式。(4)他是国内大剂量联合化疗急性白血病的最早创导人之一。在1978年发表的论著中,他报告了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初治缓解率达7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率 >90%,为当时国内成人最佳疗效。经10多年的随访,仍有1/4 的病人长期无病生存。(5)从50年代末开始还单用雄黄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以后又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疗效。(6)1990年首先采用 PCR 技术产前诊断胎儿性别,以用于性连锁遗传病的优生学检测。
四、推动血液学与干细胞移植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自60年代陆道培成功地在国内开创了自体干细胞移植事业以来,他不断地引进、吸收国际移植医学领域的先进技术经验,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全国的医疗单位大力推广,使中国的干细胞移植事业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地发展起来。他曾多次组织开办各种全国性会议及学习班,并曾多次亲自到初次开展移植的医院传授技术,1981年至今,已有来自全国各地医疗院所的近200 位医技护人员,来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进修及参加移植相关技术研习班,他们回到原单位后均担当起本专业的骨干任务;许多家单位由此创建并开展了干细胞移植工作。在他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全国目前已有61家单位共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 1213 例(中国骨髓移植登记组统计至1996年7月31日为止),其中20几家单位既可开展自体移植,又能够开展异体移植,部分移植效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陆道培迄今已发表学术论著150余篇,主编专著3本,参与编著书籍12本。他主编的《白血病治疗学》获国家医学图书二等奖,该书是血液学专科医师人手一册的重要参考书。
  陆道培主持了大、中型国际学术会议3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10余次。60年代开始他就不断地在国内血液学和移植学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和学术报告。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2 名,硕士研究生11名。40余年的专业道路上,他通过上述学术活动、医院内的指导、研究生和进修医生培养、举办 10 余次血液学进修班、到外院定期指导等方式在国内培养了大批血液学专家,在推动中国血液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陆道培教授的主要学术论文、著作目录
  1. 先天性非球细胞溶血病一例报告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60,2,163.
  2. 遗传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附一家族报告 ). 中华内科学杂志 ,1969,8:808.
  3.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中华医学杂志 ,1973,53(9):543.
  4.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染色体研究 .遗传学报 ,1976,3(2):137.
  5. 紫草根(及其提取物 ) 治疗血管性紫癜的初步报告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77(1):25-29.
  6. 108 例急性白血病诱导的分析 .输血及血液学 ,1978,2(4):12.
  7. 根据白血病细胞核面积变动早期预测药物疗效的研究 .输血及血液学 ,1979,3:20.
  8. Syn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or treatment of aplastic anemia ,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Exp Hematol,1981,2:171.
  9. 急性白血病病人持久性植活异基因骨髓一例报告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982,3,149.
  10. New approaches in 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Origin ,Prognosia, and Treatment        Semlnars in HGMATOLOGY,1982,19(4):241.
  11. Immune blocking activity of human placental gamma globulin on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Hematol Rev ,1988,2:171.(with Dong Yonghe 〉
  12. ABO 血型不合骨髓移植的骨髓处理问题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989,10(2):84.( 合作者 : 郭乃榄等 )
  13. 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 X 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一例 .中华儿科杂志 ,1991,29(6):323-326.
  14. 细胞核原位杂交识别异性别骨髓移植后受者有核细胞的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3,14(11):576.( 合作者 : 张平 )
  15. 静脉滴注胎盘免疫球蛋白治疗慢性移植抗宿主病的疗效观察 .中华内科杂志 ,1994,33(5).( 合作者 : 郑缓等 )
  16. 自体去 T 细胞骨髓与单倍型相同骨髓移植的混合移植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4,22(2):83.
  17. 应用胎肝与胸腺输注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6,17(2):83.( 合作者 : 陈欢等 )
  18. PCR 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移植前后 RAR/MYL 融合 mRNA 的动态变化 .中华器官移植 ,1996,17(4):263.
  19.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6,28(4):241.( 合作者 :刘开彦、郭乃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