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黄汲清 教授
地球科学奖
1993年
黄汲清 地质学家。原名黄德涂。1904 年3月30 日生于四川仁寿。1921 年进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24 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改名为黄汲清。 1928年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 1935 年在瑞士浓霞台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1980年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88 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西南地质调查所所长、西南地质局局长、重庆地质勘探学校校长和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名誉院长。
黄汲清是国内外著名地质学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45 年用英文发表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是他早年的代表作。他所划分的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和构造格架,至今仍被广泛采用。这本专著被分别译成中、俄、日文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国际著名的板块构造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都城秋穗教授誉为是亚洲构造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他主编了第一张中国地质图,并组织和指导编制了一整套全国综合性地质图件,开拓了中国地质图编图事业,以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发表的《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创建多旋回构造运动说,成为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派之一。他运用陆相生油理论和多旋回说指导找矿,取得显著成效,因《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质科学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一、开拓和发展中国地质事业
黄汲清自1928 年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即投入野外地质调查,先到辽西,后穿越秦岭,辗转于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进行了开拓性的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写出了多篇论著和调查报告。特别是《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为中国二叠纪地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重视和赞誉。1936年到1943 年,他辗转于湖南、江西和广东之间,发现湖南资兴煤田,指出水口山铅锌矿可能成为大型矿山的前景。他率队先在四川境内调查石油和天然气,之后又到甘肃、青海和新疆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写出很有见解的石油地质调查报告,提出有价值的找矿意见。在上述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黄汲清对前人的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用历史分析法首次总结了已有的成果,于1945 年用英文发表了《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专著,第一次勾画出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面貌,为研究世界地质和探讨全球地质构造提供了中国辽阔大地的地质依据。书中提出太平洋成矿带的概念,并进一步分为内带、外带和中间带,为中国研究区域成矿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发表了上述专著之后,黄汲清又着手主编国际分幅 1:100 万中国地质图(14 幅 ) 和全国的1:300 万中国地质图(1951 年由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出版)。这第一张全国性的地质图,是中国从地质调查开始到 1947年止全部地质成果的集中反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计划和部署全国地质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60年代,他又组织和指导全国各省( 区 ) 编制1: 100 万国际分幅的全国一整套综合性地质图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成果的结晶,对全国矿产普查勘探和工业建设都有重要价值。由于上述开创性的工作,黄汲清被誉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二、创建和发展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40年代,世界著名的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的单旋回说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影响巨大。黄汲清分析中国实际资料后发现,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质发展史实恰与史蒂勒的观点相反,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不是单旋回而是多旋回的。因此,在他发表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专著中提出地壳运动多旋回的见解,创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即多旋回说。随着大量资料的涌现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他进一步划分出巨旋回、旋回和亚旋回,使多旋回说不断完善,逐步被国内外许多地质工作者所接受。他首先将中国及邻区划分为几个稳定的地台和活动的地槽褶皱带,阐述了它们各自的范围、特征、形成时期以及成矿特点等;进而按主要构造型式、形成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分为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这三种构造型式,分布于三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即三大构造域。这项成果超越了当时国际流行的单元划分的思路,是一项重要的创新。他提出的三大构造域,大体是板块学说划分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范围。他认为,在中生代时期,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到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这里提到的“回击”和“抵抗”与板块说碰撞的概念极为接近。他明确指出冈瓦纳大陆向北移动,强烈下插于古亚洲大陆之下而形成喜马拉雅山脉,这与板块说的陆内俯冲或A型俯冲是一致的。他强调印支运动的重要性,指出:“印支运动,不仅在印度支那或华南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在亚洲其他部分亦然。”他的这一论断,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资料所证实。70年代,板块说传入中国之后,黄汲清根据中国实际资料提出,板块运动也是多旋回的,即多旋回俯冲、多旋回碰撞,产生多旋回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进而建立了板块多旋回开合手风琴运动模式,将多旋回说与板块说结合在一起,开拓了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方向。多旋回说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应用价值,多层生油、多层储油的提出,即是多旋回说在石油地质中的具体运用。黄汲清对中国地质学所做的贡献,经受了多年实践的检验,尽管40多年来,中国经过大量地质调查,消灭了空白区,地质科学研究也已取得巨大进展,但他所做的基础工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国内,无论在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中,还是在科学研究中,其主要成果仍被广泛采用,大专院校编写的教材或教科书,也多以这些成果为基础。他提出的多旋回概念,已渗透到地质学的众多领域。
三、运用陆相生油论和多旋回说指导找油
黄汲清一向重视石油地质学研究,早在30年代就率队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并考察欧美许多重要油田;新中国成立后,又考察过苏联大油田。经过对中国西部陆相盆地的石油地质调查,他于1943 年与其他专家合写的《新疆油田地质报告》中指出,陆相地层也可以形成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油田,并进一步指出大型盆地一般总有好几个不同时代的含油层。1954 年,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成立,在李四光主任委员的领导下,黄汲清与谢家荣具体负责石油资源普查的技术工作,遵照国务院的战略决策,他们多次交换意见,认为陆相地层也适宜生油和储油,故中新生代盆地是主要找油对象。在1955年1月召开的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黄汲清积极参与提出在四川、鄂尔多斯、松辽、华北、柴达木、塔里木和准噶尔 7 个大盆地布置石油普查队的建议,并获得批准执行。黄汲清除指导制订规划外,还参加审定华北、松辽、鄂尔多斯和四川几大地区的普查任务设计书,并多次深入普查现场考察和指导工作。同时,他又着手编制《中国含油气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的报告,提出区域远景和油区远景评价的一般准则,并指出“在四五年内,将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四大地区作为重点是正确的,云梦盆地( 即江汉盆地)也应包括在内。”同时指出:“塔里木的工作应以物探为主,今年不做,明年一定要做,这是最大的一块。为了准备第二个五年计划,在这里做工作是必要的。”从1955年至1957年,黄汲清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地质勘查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84 年,黄汲清再到新疆,参加第三次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座谈会,在会上他做了长篇报告,从含油远景到重点勘探区的布置等,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特别强调塔里木多层生油、多层储油的重要性,既要注意陆相生油,更要注意海相生油。1986年,已是83 岁的黄汲清又风尘仆仆奔赴大庆考察,向有关方面提出了深部找油的具体建议。1989 年,在他指出的部位钻出了工业油流,他受到大庆石油管理局领导的致谢。黄汲清从青年时率队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到中年时制订具体勘探布置蓝图,再到老年时对油田勘探的指导,为中国石油地质事业一生呕心沥血,作出了杰出贡献。
黄汲清教授的主要学术论文、著作目录
- Permian corals of Southern China.Palaeontologia Sinica, B ,1932,8:1.
- Late Permian Brachiopoda of Southern China. Part 1, Palaeontologia Sinica,B , 1932,9:1.
- Late Permian Brachiopoda of Southern China. Part 2,Palaeontologia Sinica,B , 1932,9:2.
- The Permian Formations of Southern China. Geological Memoirs , A,1932,10.
- Etude geologique de la region Weissmies-Portjengrat(Valais ),Bull. Soc. Neuchateloise Sci.Natur.,1935,600.
- Mesozoic orogenic movements in the Pinghsiang coalfield ,Kiangsi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16(1937-1937).(with K.C.Hsu)
- Pleistocene morainic and non-morainic deposits in the Taqlaq area. North of Aqsu,Sinkiang,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1942,24:12.
- On major tectonic forms of China. Geological Memoirs ,A 1945,20.
- Report on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some oil-fields in Sinkiang.Geological Mem-oirs,A,1947,21.(with C.C.Young ,M.N.Bien,T.C.Chow ,W.P.Wong)
- 三百万分之一中国地质图 .( 合作者 : 秦鼐等 9 人 )
- 鄂尔多斯地台西沿的大地构造轮廓和寻找石油的方向 .地质学报 ,1955,35:1.
- 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几个类型 .见 : 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新构造运动座谈会发言记录,1957.
-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 .地质学报 ,1960,40:1.
- 三百万分之一中国大地构造图 .地质出版社 ,1960.( 合作者:肖序常等 6 人 )
- 中国地层区划的初步建议 .见 : 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总论,科学出版社 , 1962.
- 煤油铁铝磷铜六种沉积矿产与地层的有关问题总结 .见: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沉积矿产地层,科学出版社,1962.
- 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 .地质学报 ,1962,42:2.(合作者: 姜春发)
-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s crus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olycyclic tectonic movement ,Scientia Sinica,1962,11:10.(with C.F.Jiang)
-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地质学报 ,1977,2.( 合作者 : 任纪舜等 4 人 )
- 试论地槽裙皱带的多旋回发展 .中国科学 ,1979,4.
- 按大地构造观点进行中国地震地质区划的尝试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79,1,1.
-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上新世--第四纪磨拉斯的形成及其与印度板块活动的关系 . 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为第二十六届国际地质大会撰写,构造地质,地质力学 ,1980. ( 合作者 : 陈炳蔚 )
- New research on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Colloquia ,K.05,Tectonics of Asia ,27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Moscow.
-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初步分析.地质学报 ,1984,58:1.(合作者:陈国铭,陈炳蔚)
- 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 .地质出版社 ,1987.( 合作者 : 陈炳蔚 )
- 对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9,10:3.
- 我与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 .见 : 黄汲清石油地质著作选集 , 科学出版社 ,1993.
- 略论六十年来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及今后努力方向 .见 : 黄汲清著作选集 , 1992,3. 地质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