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国 教授 医药科学奖
1999年

  王正国  医学家。1935年12月12日生于安徽合肥,原籍福建漳州。1956年中国医科大学军医期医疗系毕业后在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工作至今。1984 年晋升为研究员。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医药卫生工程学部 ) 首批院士。现兼任重庆市交通医学研究所所长 , 国际《Journal of Traffic Medicine》和《 Crash Prevention and lnjury Contro|》 杂志副主编等。

  王正国是我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国家重点学科--野战外科学学术带头人。 40多年来,致力于战创伤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分别在冲击伤、创伤弹道学和撞击伤的基础研究中有重大创新,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以至领先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战创伤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冲击伤研究的开拓者

  冲击伤是核爆炸或化学爆炸情况下最主要的伤类,也是平时意外事故,如煤矿、炸药爆炸时常见的一种损伤,但由于其研究和救治的难度很大,过去国内几乎无人问津。1970年起,王正国开始研究冲击伤,先后l0余次远赴核试验、化爆试验以及意外事故现场,对冲击伤进行调查和动物实验,收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总结并撰写了《核武器对人员损伤及其防护》、《核爆炸冲击伤》等有关专著或章节,为冲击伤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8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协作下,他创造性地研制出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系列生物激波管,首次解决了国内在实验室开展冲击伤研究的难题,从而使冲击伤的实验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该套设备在以下两方面的创新居国际领先水平:(l) 能同时模拟爆炸波的正压和负压区,因此能较真实地模拟核爆炸和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且波形光滑、整齐、可调;(2) 可分别模拟高原、高空或水下爆炸波,也可模拟爆炸性减压。因此可广泛用于各种条件下的冲击伤研究。该成果先后获军队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通过对冲击波杀伤效应、量效关系、安全标准及其防护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较系统地阐明冲击波的致伤机制,即血液动力学、过牵效应、冲击波负压的作用,率先提出一套冲击伤的防、诊、治原则,尤其是利用灌注、铸型冷冻蚀刻、形态立体测量、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对肺冲击伤进行创新性研究,提出肺冲击伤新的病理分类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保守输液法,创造性地总结出“足量补液加监测”的治疗原则,使肺冲击伤的临床治疗取得重大进展。 该系列成果获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撰写了国际上第一部《冲击伤》专著,有关理论被美国军事医学教科书引用,德国 Springer-Verlag 出版社已签约出版英文版。
  二、我国创伤弹道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70年代后期,他与刘荫秋一起会同武器研究部门开始了我国创伤弹道学的研究。首次发现了高速武器致伤时伤道周围肌原纤维Z线呈阶梯分布,并与压力波方向有关,同时还发现组织损伤的不均匀和相嵌性,从而提出“早期清创难以将坏死组织全部切除” 的新观点,为火器伤创面延期缝合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l981年,他代表中国,首次应邀在瑞典召开的第4届国际创伤弹道学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一致赞扬。鉴于王正国在创伤弹道学研究上的重大成就,国际创伤弹道学专家一致委任他在中国重庆组织召开第6届国际创伤弹道学学术会议。他率领全所同仁,并协同校内外其它科室,在高速投射物致伤效应、瞬时空腔效应的高速摄影、伤道的病理形态学、致伤机制、坏死组织判定、伤口清创愈合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1988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第6届国际创伤弹道学学术会议,并得到国际创伤弹道学权威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 “ 中国在创伤弹道学方面的研究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因此,仅用短短十年,我国创伤弹道学研究迅速崛起为世界三强( 美国、瑞典、中国 ) 之一。他作为主编之一,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创伤弹道学》专著。鉴于王正国在军事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1994年国际军事医学会任命他为国际军事医学学会最高奖- “文肯奖”5 评委之一 ( 为亚洲地区的唯一成员 ) 1998年他获国际军事医学最高奖 -Michael DeBakey 国际军医奖。
  三、我国交通医学研究的先驱者

  从80年代末,王正国在国内率先开展交通事故伤( 撞击伤) 的研究。首先对重庆市近10 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伤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可与国际接轨的交通事故伤数据库;主持建立了国内唯一、 国际领先的大型撞击伤实验室,其研制的系列生物撞击机,可模拟 50- 30Okm/h 车速致伤;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队医药卫生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在撞击伤模型、量效关系、致伤机制、防护救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在以下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l) 在生物撞击机的研制中,创造性研制了二次锤的反弹自动装置,并可进行不同方式( 动态、准静态 ) 、不同动物、不同速度( 理论值 9Om/s 以内,实测值 42m/s 以内 ) 的撞击伤实验;(2) 率先利用动态光弹性模型对颅内应力波传播和应力分布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颅内应力集中及角加速度运动在颅内产生的剪切力可能是发生颅脑撞击伤的主要原因 ;(3) 系统研究了准静态、动态撞击时胸内动力学响应的变化规律,首次总结出胸内压力与损伤分布间的线性对应关系 , 并提出了高速牵张变形致心脏破裂的新观点;(4) 从血管通透性调控、炎性损伤、离子通道变化等角度,系统研究了撞击伤后继发性损伤的发生机制。 该系列成果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组建了全国交通伤学组,先后主持召开了两次全国交通伤学术会议。 1994 年作为中国唯一代表,首次应邀参加第13届国际交通医学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在第14届国际会议上,代表中国成功申办了第16届国际会议,被委任为大会主席。主编了我国第 一部《交通医学》专著。1998 年,领导成立了国际上唯一的拥有生物力学、撞击伤、流行病学、交通心理学、交通防护与治疗等综合性专业化交通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从而继冲击伤、创伤弹道学后,王正国又在国内建立了交通医学这门新学科,并迅速在国际上确定了我国的学术地位。现为国际交通医学学会南亚地区学术秘书,国际《 Journal of Traffic Medicine 》、《 Crash Prevention and injury Control 》杂志副主编。
  四、积极推动我国战创伤医学的发展,并使之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战创伤医学的发展,王正国于1985年创办了《中华创伤杂志》,并任总编辑至今。在他的领导下,《中华创伤杂志》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在1995年首届中华系列医学杂志的评比中获奖,他也荣膺优秀总编辑称号。1998年,创刊了《中华创伤杂志》 英文版,这是中华医学会内继《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后的第2种医学英文刊物,还聘请了国外和港台知名创伤专家担任编委,在推动我国创伤医学发展并与国际接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1993 年以来,王教授每年组织一次全国创伤学术会议,并担任历届会议主席。
  1998 年,王正国被授予军内 “一代名师” 称号。 1999年3月,江泽民主席签发通令为王正国记一等功,以表彰他为战和创伤外科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