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宏 教授 信息技术科学奖
2022年
1.获奖项目: 面向网构软件的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方法及应用  
  随着互联网演变成全球泛在的计算平台,对软件理论、方法与技术带来全方位挑战,互联网平台开放、动态、难控的特性需要软件在基本形态、行为特征、开发方法、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等方面发生相应改变。我国学者率先从软件技术视角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互联网计算,于2000年提出面向互联网计算的软件范型-网构软件(Internetware)。   
  该项目经过十多年研究与实践,揭示了网构软件系统高层结构之多阶段复杂性关联,提出全生命周期软件体系结构(Software Architecture,SA)概念及其建模理论和 ABC (Architecture Based component Composition)方法,将软件生命期各阶段的核心制品与活动统一为SA模型及其迭代细化和转换,大幅提高软件开发和演化效率及质量;揭示了网构软件系统运行时体系结构机理与性质,提出运行时软件体系结构(Runtime Software Architecture, RSA)概念,将SA从开发阶段拓展到运行阶段,建立了基于模型双向变换和代码自动生成的网构软件RSA构造与演化方法;揭示了系统设计、实现与运行间的逆向追踪性质,提出基于程序、文档和运行数据分析的SA模型恢复方法,发明了客户端驱动的SA资源反射方法与机制,支持逆向理解和重构系统RSA并实时监测与控制;发明了人机协同的互操作接口自动化生成方法,代码生成率超 95%;实现了多种常见信息孤岛业务数据和功能互操作接口的自动化生成和运行服务,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平均提升2个数量级,颠覆了传统互操作技术的“白盒”途径。研制的系统平台和工具在国家大数据战略若干重大工程和任务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关技术进入数字对象架构标准。   
2.获奖人简介:  

  梅宏,1963年5月出生于贵州,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学会会士(IEEE Fellow)。1984年和1987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研究员、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现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在构件化软件中间件、开发方法学和工具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曾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全国优秀博士后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IEEE CS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等个人学术荣誉。    

  黄罡,1975年10月出生于湖南,计算机软件专家。1997年和2000年于西北工业大学分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数据先进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系统软件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制的自适应软件技术与系统在云计算、大数据和数联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际期刊/会议优秀论文荣誉10余次。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美软件合作研究项目和欧盟第七框架大规模集成项目中方负责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科学探索奖等个人学术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