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宁 教授 技术科学奖
2024年

1. 获奖项目:铌酸锂光子芯片

  铌酸锂晶体具有宽透光范围和高电光、声光、热光和非线性系数,且化学性能稳定,传输损耗低,是理想的光子学材料,在当代信息光电子和激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被称为“光学硅”。项目完成人所在团队曾利用准相位匹配原理,通过对铌酸锂晶体中微结构铁电畴的调控,研制出光学超晶格并成功应用于全固态激光器、电光调制器、高频滤波器等新型光电子器件,推动了相关技术发展。本项目则是将准相位匹配原理进一步拓展到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发展了利用微结构对光量子态相干调控系统理论,研制出多种用于光量子态产生和调控的铌酸锂光学超晶格,可用于光量子信息多个技术领域。从2010年起,项目完成人又瞄准了铌酸锂光量子集成芯片研究目标,将畴工程与现代光子集成技术相结合,于2014年首次将纠缠光子产生、电光调制、光子干涉、波分复用等不同功能单元集成到了同一铌酸锂波导芯片上,完成了芯片上量子态的可控操作,多项关键指标包括光子产率、调谐速率、调谐带宽等均创下当时国际最好水平。该工作展示了铌酸锂芯片用于可编程大规模光子集成的可行性,同时也推进了小型化、芯片化光量子器件研制和设备开发,在国际上开辟了一条有别于硅基的光量子芯片技术路线。

2. 获奖人介绍:

    祝世宁,1949年12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淮阴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获南京大学硕士(1988)、博士(1996)。现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毓琇书院院长;《国家科学评论(NSR)》编委会数理组组长、《中国科学》等刊物编委、《人工晶体学报》主编。曾任南京大学物理学系主任、物理学院院长、现代工学院筹建组组长;教育部科技委常委、材料学部主任;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委员、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顾问组成员等。

  主要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和物理研究,研究兴趣包括:微结构对经典光、非经典光场调控基础理论,发展新的实验和表征技术,开拓微结构在材料和信息领域的实际应用。在铁电晶体畴工程及室温极化技术、光学超晶格及激光技术、准相位匹配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和光学超构材料等方面工作较为系统。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个人荣誉有: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1998)、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13)、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7)及首届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2019)等。

    徐平,1980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量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信息分会委员。南京大学学士、博士。2008年至2016年历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2017年调入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国家级人才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

  徐平长期从事光量子芯片研究工作,研究兴趣为光量子芯片的工艺开发以及片上量子信息技术。建立光学超晶格中纠缠光子产生和调控的系统理论;实验验证单片周期极化晶体具有对纠缠光子产生、高维调控、分束、聚焦等多功能集成的能力;研制出国际上第一个铌酸锂光量子芯片,开发铌酸锂光子芯片工艺,形成芯片设计、加工、测试、光封装、电封装、整机封装等自主工艺。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2014)、饶毓泰基础光学奖(2013)、江苏省青年光学科技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