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苏植 教授 技术科学奖
2024年

1. 相关成果:界面/内摩擦的微观机制和力学性能调控研究

  李苏植博士长期从事摩擦学和材料力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针对领域内材料失效的若干典型问题,分别从“固体界面接触形式、晶内界面运动、晶内位错滑移”三方面,提出了新概念和新策略,为大幅度调控材料摩擦和力学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共性指导,实现了材料高性能化。主要学术贡献如下:(1)提出了“接触质量”的概念,揭示出界面摩擦对于二维材料存在不同于三维材料的独特机理,即其不仅从界面的“量”上,更多是从“质”上来主导摩擦行为;进而提出了利用柔性改变“接触质量”以大幅度调控摩擦力的新思路,基于该机制实现了宏观尺度固体超润滑,为固体润滑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2)利用梯度应变调控晶体内部畴界运动协同性,诱发畴结构实现低能耗、可逆的连续翻转;基于此,在低韧性金属和陶瓷材料中实现了具有可回复性大应变的奇异超弹性行为,为新型机械储能材料和柔性材料的研发开拓了新方向。(3)利用加剧成分起伏、强晶格畸变调控位错芯部结构错配度,诱发位错出现特殊的非保守运动,揭示出其与韧脆转变的关联机制;为解决金属材料典型失效(如纳米晶低塑性、难熔合金室温脆性等)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超高强塑性合金的研发。

2. 获奖人介绍:

  李苏植,男,1984年5月生,教授,2013 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导师孙军院士),博士期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共两年的交流学习(合作导师李巨教授),毕业后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任职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致力于材料力学行为与性能等方面的研究,针对领域内一些典型问题,提出了新概念并阐明了微观机理,为大幅度调控摩擦和力学性能提供了新思路,成功应用于材料体系,实现了超润滑、超弹性、高强塑性等高性能化。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一作)、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2)、Science、PNAS(2)等,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研究工作被Nature的News & Views、PNAS的Commentary、NPG Asia Materials的Research Highlight、《中国科学报》等专栏推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等。入选国家青年人才项目计划。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金属学报》青年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