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芷生 研究员 地球科学奖
2008年

  安芷生  地质学家,安徽六安人,生于 1941年2月25日。 196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安芷生主要从事全球环境变化、第四纪地质学以及环境治理和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等研究。在包括《中国科学》、《 Nature》、《Science》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 100余篇,被同行高度评价和大量引用, 1996-2007年发表论文被引次数在国际地球科学领域排名第 16位(据《 Science Watch》)。

东亚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学说

  90年代初,安芷生等论证了最近 250万年的中国黄土 ?古土壤序列是东亚季风变迁的良好记录,系统提出了我国陆地和海洋不同类型地质生物和历史文献记录的季风变迁证据,给出了确切描述东亚季风变化的代用指标,为探索东亚环境变化机制和理解不同因素相互间的关系提供了新途径。明确指出,至少自中新世以来,东亚环境变化受东亚季风变迁控制,东亚冬、夏季风气候优势期的相互交替是东亚季风变迁的主要特征,过去东亚季风变迁受太阳辐射和包括全球冰量、海洋和海陆分布格局等因素变化的影响。此后还提出了东亚季风变迁的不稳定性、周期性等特征,明确指出了亚洲季风演化、内陆干旱化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耦合关系,揭示了东亚季风千年尺度的高频振荡特征及其与高低纬乃至南半球古气候的联系,深刻认识到东亚季风变迁可视为太阳辐射条件下海陆气和冰系统相互作用在东亚的表现。


洛川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过去250万年东亚冬夏季风气候的变化

  季风控制学说的科学意义在于抓住了东亚环境变化自身最鲜明的动力学因素,为探索东亚环境变化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解释了过去东亚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现象,如:巨厚的黄土堆积,黄土和古土壤层的交替序列,沙漠的进退,湖面的波动,南海海面温度的变化,林线和雪线的移动,哺乳动物群和生物-气候带的迁移等,使得过去分散的地质生物记录通过季风这条主线联系起来,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东亚环境变迁的清晰图景。更重要的是,它将地质记录和大气动力学研究结合起来,将东亚环境变化置于全球变化的框架之下,对东亚过去全球变化和第四纪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过去13万年中东亚季风气候控制环境变化的模式



2001年与国际同行在黄土高原野外考察

该学说突破了被奉为经典的第四纪冰期 -间冰期旋回控制古环境变迁的传统理论,为中国古环境研究走向世界做出重要贡献。它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全球变化和第四纪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外科学家发表的众多论文所证实,也是 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中国和东亚环境变迁研究的主题之一。本项目所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评价和大量引用,“照亮了东亚古环境研究的道路。”

  这一理论在实践中日益发挥出重要影响,它科学地阐明了我国西部自然环境演变背景,半干旱带和黄土高原应为环境治理和沙尘暴控制的重要地区。据此提出西部环境治理要以恢复其自然面貌为原则的科学思想,在实践中显示出重要科学价值。通过学部咨询工作,安芷生等多次向中央政府递交了西部环境治理建议的报告,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暗色古土壤层和浅色黄土层交错堆积记录了第四纪夏季风优势期和冬季风优势期的交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