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和 研究员 化学科学奖
2018年

1.获奖项目:纳米限域催化及其在甲烷直接转化中的应用

  包信和教授带领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团队从碳管限域的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合成气制乙醇的探索开始,系统研究了纳米限域体系中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电子特性和催化性能的控制规律,率先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创造性地将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单中心低价铁原子通过两个碳原子和一个硅原子镶嵌在氧化硅或碳化硅晶格中,形成高温稳定的“晶格限域”的单中心铁催化剂,实现甲烷在无氧条件下直接催化转化,一步生成低碳烯烃和芳烃等高值化学品;在合成气催化转化研究中,他们摒弃了延续九十多年的F-T路线,创造性地将控制反应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两类催化活性中心有效分离,使在氧化物表面生成的碳氢中间体在分子筛孔道的限域环境内发生受限偶联反应,实现了煤基合成气一步高效生产烯烃,低碳烯烃的单程选择性超过80%。这些突破性技术在烯烃合成领域被誉为“里程碑式新进展”,从原理上开辟了一系列天然气、煤和生物质等高效制备烯烃等高值化学品的新途径。进一步地,包信和带领的团队正在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积极探索这类新过程的工业应用。

2.获奖人简介:

  包信和教授1987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获德国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协会Fritz-Haber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和纳米和界面催化研究组组长。 2000年至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9年至2014年任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年6月起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HonFRSC)。

  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以及新型催化过程和新催化剂研制与开发工作。在天然气(甲烷)直接转化制高值化学品和煤基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先后发表研究论文600余篇,申报国内外专利170余件,论文他人引用超过18000次。担任J. of Energy Chemistry 期刊共同主编,以及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和顾问编委。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中国化学会-中石化杰出贡献奖,以及国际天然气转化杰出成就奖和德国催化协会催化成就奖。所带领的“纳米和界面催化”团队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与学生一起在实验室 (with students in laboratory )

甲烷转化项目与中石油和SABIC公司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Signing Ceremony for Cooperation MOU of Methane Conversion with CNPC and SABIC )

与同事在甲烷转化过程试验基地( with colleagues at methane conversion pilot plant )

与家人一起在德国( with family in Germa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