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雷 研究员 化学科学奖
2022年
1.获奖项目: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体系  
  在基础研究方面,从1998年开始,江雷研究员通过研究荷叶表面的超疏水性和动物角膜的超亲水性,发现静态超浸润的基本原理是微纳米结构和表面能的协同效应控制表面界的超浸润性。通过实验确定液体亲疏本征阈值,修正杨氏方程关于所有液体的亲疏界限,提出表面超亲超疏在纳米结构上的转变点为液体亲疏界限。在静态超浸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多种生物的动态超浸润特性,例如水黾腿、蜘蛛丝和仙人掌表面的锥形微结构以及离子通道的内锥微结构都具有对微流体的定向驱动能力,提出动态超浸润微液滴驱动基本原理是化学组成梯度、粗糙梯度、曲率梯度等调控流体输运的方向。通过学习自然,他建立了包括64个组合方案的超浸润界面材料体系,并拓展到不同压力和温度范围的各种液体体系,引领并推动了该领域在全球的发展。发表论文数呈现逐年显著上升趋势,截至2021年,发表论文总共超过23000篇。目前为止,世界上共有94个国家、超过1400个研究单位从事超浸润领域的研究。在应用方面,十余项超浸润界面材料体系方案应用于能源领域(浓差发电、高效传热)、健康领域(癌症检测、医用导管)、资源领域(淡水采集、石油增采)、国防领域(兵器自洁、高温抗粘附)、环境领域(油水/乳液/染料分离、农药增效)、材料领域(微加工技术及制备技术)、化工领域(高效高选择性催化体系)。目前已有授权专利70余项,其中一些专利已经实现了技术转化。2021年,超浸润性技术入选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  
2.获奖人简介:  
  江雷,1965年3月生于吉林长春。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1990年在该校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国获博士学位。1994-199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1996-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科学院任研究员。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201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至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08-2019年,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22年当选澳大利亚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学术贡献为通过学习自然,建立了超浸润界面材料及超浸润界面化学体系,引领并推动了该领域在全球的发展,成功实现了多项成果的技术转化。迄今发表SCI论文800余篇,总被引143000余次,H因子为177。担任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和顾问编委。获得奖项包括:2011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2013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4年作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奖人获得美国材料学会奖励“MRS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201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同年获得日经亚洲奖;2017年德国洪堡研究奖;2018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纳米研究奖;2020年获ACS Nano Lectureship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