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毅 教授 医药科学奖
1991年

  曾毅 1929 年出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1946-1947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习,1947-1952 年上海医学院研读。1952-1956年,先后在上海医学院微生物教研组和中山医学院微生物教研组工作。1956-1972 年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麻疹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鸡白血病毒等方面的研究,1974-1975 年作为客座教授在英国格拉斯哥病毒学研究所工作。1972 年起,研究EB 病毒与鼻咽癌、单纯疱疹病毒及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 HTLV-1 病毒与白血病及下肢麻痹的关系。1984 年起从事艾滋病和艾滋病毒方面的研究。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病毒学研究所肿瘤病毒室主任兼艾滋病毒室主任、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卫生研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发表专著3部,论文232 篇。

  从事 EB 病毒与鼻咽癌的研究20年。主要成果有:1.EB 病毒:建立简易免疫酶法测定鼻咽癌病人的 IgA/VCA 和 IgA/EA 抗体,进行现场普查和 10 年追踪观察,使鼻咽癌病人的早期诊断率从 20-30% 提高到 80-90% 以上。了解了抗体 10 年变动规律及其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根据血清学指标可以在 5 --10 年前预测鼻咽癌发生的可能性。系统研究了鼻咽癌病人对 EB病毒各种重组抗原的反应性,发现EB病毒EA、MA 、EBNA-1、TK 和 Z 抗体对鼻咽癌较特异,可用于诊断,有的还对预后有意义。建立了国际上第一、第二个鼻咽癌细胞株及第一个从人体经裸鼠到体外的细胞株,发现这些细胞株仍有病毒基因及某些抗原,有5--8 个癌基因,部分失去抗癌基因(Rb 基因),转染野型 p53 基因于鼻咽癌细胞株能抑制其在裸鼠的肿瘤生长。这些结果对控制鼻咽癌及阐明 EB 病毒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2. 遗传因素: 经过8 年研究证实存在与 HLA 连锁的鼻咽癌易感基因,有此基因者其危险性高21倍。3.环境因素: 从 远 1700 多种中草药及植物中发现 52 种有 EB 病毒诱导物和促癌物。筛选 1000 多种中药,发现对促癌物有很强抑制作用的抑制物(QC),可以用于预防鼻咽癌的发生。提出了鼻咽癌病因遗传因素是基础,EB 病毒起重要作用,环境促癌致癌因素起协同作用。

  经10年研究在国内首次证实人白血病毒(HTLV-1) 的存在,建立了带HTLV-1 的T细胞白血病细胞株,证实HTLV-1与我国白血病和下肢瘫痪的关系。

  从1984 年开始研究艾滋病毒 (HTV),1985 年首次发现我国 HTV 感染者,证实HTV 从1984 年就经血液制品传入我国,1987年首次分离到 HTV-1, 研究了我国带毒者的免疫反应及病毒的特性,发现一些对 HTV 有很强抑制作用的中草药,研制出三种艾滋病诊断试剂,为我国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先后获国家科委、卫生部、医科院、预防医科院和广东省等 14 项奖。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89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 年获陈嘉庚医药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