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 教授 信息科学奖
1995年

  杨嘉墀    空间自动控制学家。1919年7月16日生于江苏吴江。1941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1949 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学位。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

杨嘉墀是中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空间技术的开创人之一,“863” 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倡议人之一。他领导的研究室在60年代为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的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的建议促进了中国航天事业。他领导建立了一系列的卫星控制工程研究室。他在卫星姿态测量与控制等方面的科研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多次发射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在国际上发表了有较大影响的论文。他提议并亲自参与实施的 CAMAC 系统在军民两方面都获得极大的应用和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参与倡议的“863”高技术发展计划已取得很大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他参与大量的空间技术规划工作, 评审了大量的试验方案, 积极推动引入现代控制理论及技术、计算机技术用于航天,促进了中国空间事业的发展。

  杨嘉墀早年留学美国,在美工作期间,他参与研制了高速模拟电子计算机,主持研制了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和高阻自稳零直流放大器,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医学研究相结合,促进了医学电子学这门学科的发展。1956 年回国后,作为国内外著名的仪器、仪表专家,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立自动化技术工具研究室。1957年参与筹建IFAC,出席巴黎会议。他是中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60 年代开始,他又以一系列的实际工作投身于中国空间事业,成为中国空间技术的开创人之一。
  60年代初,他领导的研究室先后完成了火箭发动机试验用的动态测量仪器、热应力加温加载测试设备和核爆炸测量设备等科研项目,为中国研制导弹和原子弹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和有关人员一起,提出了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的建议,并得到采纳,使中国60年代初期探空火箭发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1965年起,他参与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的总体方案论证,并组建了1个姿态测量和控制研究室,1 个地面测控用数据处理设备研究室。在中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如在姿态测量方案中采用红外地平仪与陀螺的综合取得三轴姿态信息,红外地平仪中采用自动增益控制等等。该种卫星从1975 年起至今共发射9次均取得飞行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有关这一工作的论文在国际上得到同行的好评与重视。
  1982年针对各种航天器测试设备的需求,他提出用标准模块组建计算机测试系统的建议,并亲自参与了CAMAC 系统的方案论证和软硬件的研制,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CAMAC 在多种型号的整星测试和分系统测试中都得到了应用,保证了产品质量,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一位知名科学家,他用多种形式亲自领导和参与打通了中国和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高技术交流与合作渠道,为中国跟踪世界航天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他曾连续两届被选为IAF 的副主席。他在国际形势的启迪下,与王大珩等著名科学家倡议提出发展中国的高技术计划 (“863” 计划)。该倡议得到国家批准,10 年来,“863”计划各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的元老和国际宇航科学院的院士,他多年来参与了大量的空间技术规划工作,评审了多种卫星技术设计和大型试验方案,参加、指导了多种卫星发射和飞行试验工作,积极地把现代自动控制理论、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空间事业中来,推动了中国空间事业的发展。
  他已发表论文和科技文献30余篇,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2名和大批年轻科技人才。
杨嘉樨教授的主要学术论文、著作目录
  1. 中国近地轨道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自动化学报 ,1980,6:157.( 第一作者 )
  2. 返回对地定向观测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及飞行试验结果.宇航学报,1981,2:1.( 第一作者 )
  3. 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与技术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86,1:289.( 第二作者 )
  4. CAMAC in China Proc.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Interface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Science and Process Control. Beijing ,1989.( 第三作者 )
  5. Review of Some Spin-off Benefits of Space Techonology in China, 40th IAF Congress ,Spain,1989,10.( 第一作者 ) 该文的中文登载于《世界导弹与航天》 .1990,5.
  6. A Review of Chinese Spacecraft Control .IFAC 12th Symposium on Automatic Control in Aerospace , Germany.1992.( 第一作者 )
  7. The Feasibility Studies of Future Chinese Space Application Systems Programs 45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Federation.Oct.1994.( 第一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