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月 研究员 技术科学奖
2020年

1.获奖人简介: 

  孙明月,男,1980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目前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重庆大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至今。入选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Associate academician、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塑性工程学会大锻件学委会委员、中国科协航空发动机产学研联合体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钢与大锻件先进热加工技术。当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核电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等各类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46篇,授权发明专利40项,牵头起草标准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近年来发明了金属构筑成形技术,在香山科学会议上被院士专家评价为变革性创新。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与中核401、伊莱特、太钢合作研制直径15.6m、重150t奥氏体不锈钢环形锻件,创世界之最,获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报道,成果入选共和国70周年发展成就巡礼。支撑企业开发出重达426吨、长达25米的90机系列船用曲轴,以及直径5米,重200吨的核电压力容器,成功实现国产化,解决了若干重大装备材料与制造的“卡脖子”问题。

2.相关成果:大锻件均质化构筑成形技术

  大锻件是重大装备的核心部件,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锻件常采用百吨级铸锭制备,由于金属凝固过程的尺寸效应,大铸锭凝固速度极其缓慢,宏观偏析、缩孔疏松等冶金缺陷严重,严重影响大锻件质量,这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在核电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的支持下,孙明月及其团队近年来突破了大锻件“以大制大”的思路局限,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金属构筑成形思想,该技术以多块小尺寸均质化板坯作为基元,通过表面活化、真空封装、高温形变等手段,使构筑界面与基体完全一致,进而获得大锻件所需均质化母材,实现了“以小制大”的新型制造。研究成果已在水电重110吨合金钢主轴、核电 15.6米不锈钢巨型环上应用,对于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快速发展,保障重大装备核心材料的自主可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李依依院士工作照-直径15米环制造现场 

  

  船用曲轴制造现场 

  

  直径15.6米核电支承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