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获奖人简介:
陈宇翱,1981年出生于江苏启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8年于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因茨大学、马普量子光学所从事研究工作,2011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
长期从事量子物理基础研究,致力发展光与冷原子量子调控技术并系统地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模拟和精密测量等多个量子信息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Nature (4篇)、Nature Physics (7 篇)、Nature Photonics(5篇)、PNAS (1 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5篇)这五个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2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7篇),被他引3300余次,h因子30。2013年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作为工程总师正在领导和建设国家发改委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技术验证及应用示范工程,以期实现目前世界上空间尺度最大、规模最大的地面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2. 相关成果: 量子信息与量子物理实验研究
量子信息是量子物理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量子信息技术能够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在提高运算速度、确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传输容量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的极限。陈宇翱教授长期从事可拓展量子信息处理的实验研究,同他的同事们一起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等方向上取得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实验实现五、六和八光子量子纠缠,一直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在实验室发展的高亮度纠缠源技术推动了基于卫星的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的发展;利用八光子簇态实验实现量子计算中容错率最高的拓扑量子纠错;利用十比特纠缠首次实现超高分辨的精密测量;系统性地发展了长寿命、高效率的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利用量子隐形传态首次实现光量子比特和原子比特之间的量子接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量子中继器。这些成果为未来可拓展的量子信息处理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