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讲堂
  • 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走进浙江省委党校
    6月7日,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浙江省科协和浙江省委党校承办的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走进浙江省委党校,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带来题为《打造柔性电子强国》的主题报告。
     
       
     
     
        信息化深度革命为我国提供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好的机遇窗口,我国发展柔性电子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致力于打造柔性电子强国。
     
     
        6月7日,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浙江省科协和浙江省委党校承办的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走进浙江省委党校,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带来题为《打造柔性电子强国》的主题报告。
     
     
      
     
     
       
     
     
      报告会现场
     
     
       
     
     
        在报告会上,黄维院士指出,我国曾经错失科技革命历史机遇,不掌握核心科技,不重视原始创新最终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近期举国关注的中兴“芯”之痛,根源就在于关键器件与基础部件长期被国外垄断,核心科技受制于人。
     
     
        “颠覆性科技创新定义国家未来。”黄维院士指出,信息化深度革命为我国提供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好的机遇窗口,我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浪潮下,谁掌握发展先机,谁就有可能赢得未来发展主动。他以新加披为例指出,正是由于大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关键技术和产业,使新加坡从工业国一步步转型为智慧岛国。
     
     
        信息技术处于系统创新和智能引领的重大变革期,柔性电子、智能感知、新型材料、物联网、数据科学等信息技术的代际迁跃不断冲击天花板,加速孕育颠覆性重大技术变革。
     
     
        柔性电子,根据工艺不同亦有称作打印电子、有机电子、软电子等,是将有机、无机材料附着于柔性基底上形成电路的技术。其性能与传统微电子相当,具有可变形、便携、轻质、可大面积应用等特性,并通过大量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产出大量新应用。柔性电子柔软、质轻、透明、曲面,可应用于医疗健康、人机互动、穿戴电子、能源系统、存储计算、信息显示等多个领域。
     
     
        柔性电子具有广阔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成为国家支柱产业。IDTechEx预测,柔性电子产业2018年为469.4亿美元,2028年为3010亿美元,2011年到2028年复合增长率30%,处于长期高速增长态势。
     
     
        柔性电子与物联网产业、航天航空等产业结合紧密,实现了融合发展,在物联网的重要核心人机交互领域,柔性电子使人与物体的交互方式变得更加简单,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领域,柔性智能可穿戴器件及其集成技术已成为相关领域发展的引擎,柔性生物电子也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热点。
     
     
        黄维院士指出,目前,我国发展柔性电子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进入“三跑”并存新格局,我们要瞄准柔性电子产业链条的两端:研发创新和品牌塑造,获取更高的附加值,进行攻坚克难,要聚焦柔性电子创新链的瓶颈——材料和工艺,重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据悉,黄维院士带领的研发团队在柔性信息传感、合成、存储、安全和显示领域,都取得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黄维院士表示,颠覆性科技创新是打破西方国家遏制我国崛起的根本出路,是我国从“弯道超车”“变道超车”转为“开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作为重要的颠覆性科技领域之一,我国要抓住机遇,积极打造柔性电子强国,达到“五个强”:规模庞大的全球化柔性电子产业体系、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产业集群、全球尖端的原材料研发及制造能力、世界前沿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工艺改造能力、以及世界一流的支撑性装备行业。
     
    2018-06-14
  • 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
    2018年3月23日,第27场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六届和第七届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教授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研究员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2018年3月23日,第27场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六届和第七届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教授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研究员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现场   黄维院士以“打造柔性电子强国”为题,结合目前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了电子器件的发展方向。他指出,随着信息终端从大型主机向可穿戴设备逐渐推进,电子器件面临着柔性化的挑战。物理、化学、材料及生物技术的交叉融合带来了柔性电子技术的突破,柔性电子技术结合高效低成本的制造工艺,在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柔性电子领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必将对我国相关产业的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于深圳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教授作报告   郑海荣研究员作了题为“医学成像守护健康”的学术报告。医学成像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它的进步依赖于物理、材料与器件、电子信息与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医学成像形成多模态、高分辨、跨尺度的卓越成像能力。郑海荣研究员报告了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快速磁共振成像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创新体系,包括数学与物理方法、新成像技术、仪器研制与产业化以及最新的医学应用,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医学成像对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大意义等。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深圳先进院副院长郑海荣研究员作报告   来自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等高校300余人参加会议并积极提问。会场气氛热烈,讨论深入,学生们一致认为,本场报告会对他们未来的科研和就业等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报告会前,黄维院士一行参观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磁共振与超声成像、电子材料和穿戴式柔性传感器等实验室,给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与会嘉宾参观实验室
    2018-03-29
  • 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在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举行
    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于2017年10月30-31日分别在在集美大学和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2016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者、北京大学陈鹏教授作了题为“活细胞上的精准化学”的科普报告。   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于2017年10月30-31日分别在在集美大学和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2016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者、北京大学陈鹏教授作了题为“活细胞上的精准化学”的科普报告。陈鹏提出进入本世纪以来的诺贝尔化学奖研究领域多是基于对重要生命科学问题的化学本质的阐释。他首先对化学生物学进行介绍,指出化学生物学是一门利用外源的化学物质、方法或途径,在分子层面上对生命体系进行精准的修饰、调控和阐释的学科。作为一种交叉新兴的学科,化学生物学有着“外源”化学反应向生命体系的拓展、“非天然生物分子类似物”概念的普及、生物大分子的高效合成与精准调控等发展趋势。接着他结合了自身研究领域作了生物正交反应概述,介绍了“点击化学反应”的代表反应和后续研究运用,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无穷性和多样性。最后,他从新型生物正交反应开发重点介绍了基于钯催化剂的生物正交剪切反应和基于iDA反应的生物正交剪切反应。  报告会现场,学生对萤光素酶添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小分子如何作用于生命体系等问题向陈鹏教授请教,进行亲切互动。  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陈嘉庚纪念馆主办,集美大学和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承办。  参加报告会的还有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华侨大学师生代表,水产学院和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代表等近700人。 
    2017-11-15
  • 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在中科院成都分院举行
    2017年6月9日,陈嘉庚地球科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在中科院成都分院教育基地作了题为《理想与现实——我的科研心路》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与年轻学子谈理想与追求   2017年6月9日,陈嘉庚地球科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在中科院成都分院教育基地作了题为《理想与现实——我的科研心路》的报告。  报告中,翟明国院士分享了求学经历和对事业发展的感悟。翟明国指出,教育不能以智育为培养的首要标准,不能只啃书本、太看重分数。好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有足够的意志训练、理想追求和社会生存能力,成功属于有道德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人。他强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故事,按自己的路走下去,别相信有天才。” 翟明国院士做题为《理想与现实——我的科研心路》的报告  中学毕业后,翟明国上的第一个“大学”是远在新疆巴里坤的伊吾军马场。那里零下30-40 的恶劣自然条件和几乎吃不上新鲜蔬菜的艰苦生活环境给他开辟了一个从未见识的人生课堂,带来了别样的生活体验和精神及意志的磨练。 
     报告会现场   翟明国认为科学研究靠的是对科学难题进攻的勇气与实践,以及为国家和社会解决困难的责任与信念。他希望年轻学子在大科学时代,胸怀家国天下,有理想有志向,并引用毛泽东的诗词“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提醒学子少抱怨、多行动,切忌浮躁。   此次报告会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办,中国科学院成都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成都联络处、四川(成都)两院院士咨询服务中、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 
    2017-06-23
  • 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暨西南联大讲坛第三十讲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
    2017年6月2日,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暨西南联大讲坛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  
    2017-06-23
  • 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在厦门举行
    10月25日-26日,1988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走进厦门集美中学和双十中学,作了题为《数学应用 创新》的报告。    10月25日-26日,1988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走进厦门集美中学和双十中学,作了题为《数学应用 创新》的报告。杨乐先生作题为《数学 应用 创新》的报告   77岁高龄的杨乐先生精神矍铄的站在讲台上,为中学生解析了数学的重要性,他的报告充满了对数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思考。他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未来社会将越来越离不开数学。关于具体应用的领域,杨院士一口气列出了一大串例子:物理、力学、天文,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能量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金融与经济科学、管理、物流……,他还讲到:“并非每个人都要研究数学,但基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 。  有学生疑惑,如今计算机科学发展如此迅速,是否可以替代数学?杨院士说,计算机只能进行数值的运算,为了应用计算机,首先要把具体问题建立成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与客观事实之间,还会存在误差,怎样控制误差,让计算结果更加精确?要靠学数学的人来调整。计算机与数学相结合,才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面对在座的中学生,杨乐院士还“手把手”支招:除了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还要对数学感兴趣。“我从来不认为天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认为,多接触、多下功夫,就能产生兴趣。杨先生和中学生的互动不断,两场报告会都持续的2个多小时。  报告会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和陈嘉庚纪念馆主办。  
    201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