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6月25日下午,202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上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陈嘉庚科学奖总评奖委员会主席侯建国为获奖科学家颁奖。
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是以对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励。它的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2003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

数理科学奖(2024年度)

化学科学奖(2024年度)

地球科学奖(2024年度)

信息技术科学奖(2024年度)

技术科学奖(2024年度)

获奖项目:项目“拓扑电子态计算预测及其材料发现”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获奖项目在拓扑电子态研究方面作出了开拓性和系统性的贡献。

获奖人简介

方 忠 1970年生于湖北,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1996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3年,访问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筑波)、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2003年回国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现任所长、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 希 1971年7月出生于浙江杭州,理论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讲座教授。1989~1996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前往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至2004年先后在美国波士顿学院和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进入香港大学物理系工作;2007年回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翁红明 1977年出生于江苏泰兴,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6~2005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先后获理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5~2010年在日本留学,先后在金属材料研究所、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等地任博士后、访问学者和助理教授等职。2010起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等。翁红明主要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更多>>

获奖项目:项目“功能介孔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获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获奖项目提出了界面取向组装原理,建立了功能介孔材料合成制备体系,促进了功能介孔材料的发展。

获奖人简介

赵东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1990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8年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担任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IMMA主席,现任国美国化学学会ACS Central Science执行编辑。长期致力于功能介孔材料合成的研究,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思想,创制了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发明了20余种以复旦大学命名(FDU系列)的介孔分子筛。发表SCI论文800余篇,论文被引用近15万次(h=191),连续多年(2011-2023)被汤森路透社列为全球化学、材料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23)、上海市科技功臣(2022)、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二等奖(2004),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研究科学一等奖(2021),美国化学会ACS Nano Award(2021),Nano Research Award(2020),Khwarizmi 国际奖(2019),国际胶体与界面科学 JCIS Darsh Wasan Award(2018),第六届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2018),首届中国分子筛成就奖(2017),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科学奖(2016),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9),国际介观结构协会IMMA成就奖(2008)等......
更多>>

获奖项目:项目“风尘堆积与亚洲气候格局重组”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获奖项目在风尘堆积和亚洲新生代气候演变研究领域作出原创性科学贡献。

获奖人简介

郭正堂1964年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波尔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0年于巴黎第六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古气候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先后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副主席、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PAGE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亚澳环球环境大断面(PEP-II)国际项目共同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共同主编及《科学通报》副主编。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副主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地球科学评审组长。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奖励......
更多>>

获奖项目:项目“信息超材料”获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

获奖项目创建了可编程的信息超材料体系,进一步发展出了软件化超材料、智能超材料和自适应超材料。

获奖人简介

崔铁军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东南大学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电磁超材料和计算电磁学研究。1993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1995-2002年先后任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洪堡学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后和研究科学家。2001年受聘东南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变革性技术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负责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数字编码超材料和现场可编程超材料的概念并予以实现,创建了信息超材料新体系,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智能超表面已成为6G的关键技术备选方案之一;带领团队开发了自主可控的专用电磁仿真软件,在国防工业部门获得广泛应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被引用66000余次、H因子125,连续五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研究成果获201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6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获2023年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前沿科学奖、2014和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2年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现担任剑桥大学出版社“超材料短书系列”主编、多个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编委或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超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理事长、IMT2030(6G)智能超表面任务组组长等......
更多>>

获奖项目:项目“铌酸锂光子芯片”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获奖项目在单个铌酸锂晶片上集成了纠缠光源、电光调制器、波导分束等多种功能器件, 实现了片上光量子态的高效产生和高速操控。

获奖人简介

祝世宁 1949年12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淮阴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获南京大学硕士(1988)、博士(1996)。现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毓琇书院院长;《国家科学评论(NSR)》编委会数理组组长、《中国科学》等刊物编委、《人工晶体学报》主编。曾任南京大学物理学系主任、物理学院院长、现代工学院筹建组组长;教育部科技委常委、材料学部主任;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委员、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顾问组成员等。主要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和物理研究,研究兴趣包括:微结构对经典光、非经典光场调控基础理论,发展新的实验和表征技术,开拓微结构在材料和信息领域的实际应用......
徐平 1980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量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信息分会委员。南京大学学士、博士。2008年至2016年历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2017年调入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国家级人才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徐平长期从事光量子芯片研究工作,研究兴趣为光量子芯片的工艺开发以及片上量子信息技术。建立光学超晶格中纠缠光子产生和调控的系统理论;实验验证单片周期极化晶体具有对纠缠光子产生、高维调控、分束、聚焦等多功能集成的能力;研制出国际上第一个铌酸锂光量子芯片,开发铌酸锂光子芯片工艺......
更多>>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2010年,考虑到国际上对青年奖的重视以及我国目前青年奖的设置数量和水平与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状况,为了激励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又新设立了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年龄在40周岁以下)。

数理科学奖(2024年度)

数理科学奖(2024年度)

化学科学奖(2024年度)

生命科学奖(2024年度)

生命科学奖(2024年度)

地球科学奖(2024年)

地球科学奖(2024年度)

信息技术科学奖(2024年度)

技术科学奖(2024年度)

技术科学奖(2024年度)